1月1日刚开年,即将上映的《火锅艺术家》和刚刚上映的《“骗骗”喜欢你》发布了调整结算标准的通知。

看到这两份低结算价的发行通知,感慨万千。

先来说下何为“结算价”。结算价是发行方给到院线的最低售票价格,并非影院对外售票价。这次两部电影的发行方将结算价调至19.9元,等于是“击穿底价”了。根据近十几年来对国产电影发行的观察,第一轮的结算价基本不会低于25元到30元。

此外,另一个重点是“全国统一”,正常第一轮发行会按照城市划分为A类和B类,大档期上映的热门电影,基本上A类是40元,B类是35元,这意味着一二线城市的结算价一般要比三四线城市高出5元。在片方票补大幅减少甚至取消的当下,“电影票越来越贵”是肉眼可见的情况。

到这,应该知道这两部电影的结算价确实是“击穿底价”了。

再来说调低结算价的意义。

一方面是让利影院,有了更低的结算价格,影院在包场、放映活动、做自身卖品或异域联合活动时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鼓励影院在传统放映的基础上,做更多尝试,拓宽盈利渠道;

另一方面是惠及观众。即便影院没有做活动的能力,但结算价降低,让影院有更宽泛的定价空间,可以通过调低影票获客、提升上座率,观众就可以花更少的钱看电影。

这里不得不佩服片方的勇气,毕竟两部电影都是刚上映就调低结算价,这等于大幅缩减票房收入,而电影能不能回本还是未知数。调低结算价不是没有先例,比如《长津湖:水门桥》调低结算价是在延长密钥之后,当时影片已经收回成本开始盈利。

同时,从大的行业发展角度,也要佩服片方的责任感。这让我想到2011年,新画面张伟平借《金陵十三钗》和院线谈判,要求调高分账比例和结算价格,至今这14年,中国电影市场从井喷式发展到断崖式回落,2024年的总票房比上一年缩减差不多100亿,到了电影行业的“至暗时刻”,观众和影院,是培育滋养电影这门艺术开花结果的沃土,影院倒闭了、观众不看了,整个行业还怎么存活怎么发展?

感谢这两部电影站出来做了先行者,让利影院、呼唤观众,让大家愿意重新回到电影院来,也真心希望此举能鼓励其他影片跟进,共同努力让行业尽快走出寒冬。


更多

猜你喜欢

454
256
719
913
630
101
646
604
308
289
更多

相关热播

818
205
71
699
138
485
945
950
524
405

影片评论

来说两句吧...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